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發行機關:考試院
  • 發行人:劉建忻
  • 創刊日期:2021年1月29日
  • 發行機關:考試院
  • 發行人:劉建忻
  • 創刊日期:2021年1月29日

第10期

文化共構下的新時代國家考試發展

林崇熙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國家教育研究院_林崇熙院長1(作者選定)

108課綱及大學教育呼應當前政治、經濟、社會網絡式文化共構所需的新時代人力培育,國家考試如何呼應此一人力發展需求呢?

社會運作具有文化共構性。農業社會的治理特徵是「概括性」,農民對於作物、土壤與氣候的掌握是依憑經驗的概括性;鞋匠概括一雙鞋的整個生產流程;教育內容(如四書五經)與人才選拔制度(如科舉考試)的性質都是概括性。清朝政府一直到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前,都沒有清楚地掌握臺灣的田畝與人口,亦可見政府對於人口、土地與資源的掌握也是概括性。

但從日本時代以來百年間,臺灣以工業社會為發展主軸,並以工業生產模式展開治理。此一階段治理特徵的變革,不但翻轉了生產模式,也影響了教育體制的型態。

工業生產模式 與教育體制共構發展

工業社會第一個特徵,是社會分工愈益精細。鞋廠將製鞋流程拆解成十幾道工序,生產線上的十幾位作業員各自負責其中一道工序,再逐步組裝完成。在教育體制上,中小學教育將國英數理化生物史地等分科教學,大學則以院系所進行專業分工。

第二個特徵,是制式量產。工廠透過分工與生產線得以量產制式產品。學校則透過分科與制式課程得以量產品質齊一的學生,相應的是齊一的部定教科書及以標準答案為基底的聯考。

第三個特徵,是單一權力由上而下地進行決策與管理。工廠由老闆決策及由管理階層貫徹命令,作業員依照指示與職責分工進行。政府由權力者決策及由官僚體系貫徹命令,人民依照政策與法令規範行事。學校由校長決策及由老師貫徹命令,學生依照課程與章則進行學習。

由上述可見,工業社會之社會分工、生產方式、權力結構等特徵,文化共構地貫穿了政治、經濟、教育等各社會層面。此時,政府所需的是聽話的人民,工廠所需的是聽令的員工,從而學校規訓出齊一的學生。在文化共構性下,選拔公務人才之國家考試,亦猶如聯考般的分科筆試進行。

社會民主化 驅動臺灣教育改革

進入廿一世紀的臺灣歷經了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及法治社會愈益成熟,再加上網路社會蓬勃發展,人際互動已經超越早年的地方派系或組織動員,而呈現超連結的議題式神經網絡聚散。

此時,政府決策逐漸從由上而下的權力者決策發展出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科學相關社會事務(如環保)逐漸從專家決策發展出公民審議與公民科學;產業發展逐漸由制式量產朝向量身訂製、小批量產、快速反應的物聯網;同時,電子商務及電商平台顛覆了傳統的垂直式產銷分離結構,發展出橫向的產銷合一網絡。在這般網絡式文化共構下,臺灣教育也有著相應的變革

108課綱 打開多元學習空間

1990年代中期由民間倡議啟動的臺灣教育改革,迄今廿餘年,推動了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實施多元入學方案、減少考科、推動民間興學、建立終身教育社會、開放教科書市場與一綱多本、開放師資培育教育學程、提高師生比、保障弱勢族群受教權、成立綜合高中及完全中學、高中職社區化、特色招生、九年一貫課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等諸多教育革新事項。

其間,雖然有諸多紛紛擾擾及曇花一現(例如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等),但從「消除升學主義、降低升學壓力」為起點的教育改革,大方向是朝向讓學生適性適才發展,此具體呈現在當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108課綱與大學教育變革。

十二年國教之108課綱基於「自發、互動、共好」理念,提出了「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願景,此以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期望達到「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等目標

108課綱的改變,是落實本土語文教育、增加新住民語文選項、發展彈性學習/統整性/跨領域課程、新增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課程、強化實作能力、降低必修學分及增加選修學分。同時,高中升大學階段除了減少考科,並強調基於個人興趣、多元嘗試、與社會服務投入的學習歷程,而不再一試定終身。整體而言,108課綱打開多元學習空間,讓學生面對真實生活議題,試圖打破升學考試窠臼,以促進綜整性學習與適性成長。

呼應新時代需求  走向多元考試選才

與108課綱精神文化共構的大學教育變革,除了愈益成熟與彈性的多元入學方案外,高教深耕計畫更促使大學除了精進學術與教學外,亦應善盡社會責任及照顧弱勢學生之高教公共化。

在體制上,多所國立大學更開辦為每一位學生量身打造四年學習方案,如雲林科技大學未來學院、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等。在學習上,各種微學分、微學程、深碗課程、跨領域課程、學生募課、自主學習、實習實作、產學專班、國際遊學、服務學習……等都跳脫傳統系所的制式課程與學分規範,讓學生適性發展及培養面對真實世界風險挑戰的跨域統整能力。

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及大學教育變革都呼應了當前政治、經濟、社會之網絡式文化共構所需的新時代人力培育。那麼,選拔公務人才之國家考試直如過往大學聯考般的眾多考科筆試方式,亦宜考慮整併考科及多元化考試選才,以呼應新時代人力需求

早年社會上的職業類別少,因而證照考試或國家考試都能針對每個職業/職系設定一組考科;每一個考科都對應到某一個設定的工作能力所需。此呼應了廿世紀工業社會之生產關係,乃一項職能對應一項工作所需。然而,在廿一世紀網路社會中,新興職業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已經不是傳統學科知識所能對應,因而十二年國教108課綱改弦易轍地強調素養,企圖以態度、基礎知識與核心能力應對日益多元紛雜的新興挑戰,尤其是應對跨領域/統整性需求。

以此文化共構地對應,國家考試宜能體察時代變遷與社會趨勢進行職系整併,並將考科減少或整併,重新釐清整併後的職系所需的素養(即包括態度+知識+能力),以應對未來新興/跨領域/統整性事務。某些知識能以筆試測出程度,但是態度與能力卻需以多元策略來評量。此調整即為新時代國家考試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