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院是人事政策機關,舉凡甄補、升遷、調動、退休等制度議題,常會受到國會和輿論的關心。但某些時候這些關心僅僅從單一個案、網路主觀意見,或短期的統計數字出發,所據以形成的解讀,也經常南轅北轍,或與真實有落差。
由這些零散的資訊所構築的現象描述,究竟有多大的真實性?如果沒有佐以深入的統計分析,有時真的難以論定。因此考試院才會積極推動「循證決策(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希望以客觀數據來做問題判讀和政策評估,而非僅依靠各種主觀感受或個案經驗。
黃榮村院長曾說:「考試院坐擁金山銀山,只是一直沒有善用」。他講的金山銀山可不是指幾千億規模的退撫基金,而是考試院部會公務人力資料庫累積的龐大數據。因此這幾年來,我們不但讓「決策前先跑數字」成為工作準則,也成立「考銓資料研究中心」,希望和公共行政學界攜手合作,透過對人力資料庫各種數據的分析,一窺公務部門的各種現象。
《國家人力資源論壇》電子報創刊至今已滿三年。在第30期這個里程碑,我們將考銓資料研究中心112年循證研究的成果,擇要摘錄為6篇文章,分享給所有讀者。
這6篇文章中,我們試著去觀察幾個議題:(一)近年考生和現職公務人員選擇重複報考公職的狀態是什麼?(二)近年陞任到簡任第10職等的文官是哪些人?(三)公務人員跨地理區域調任的圖像,主要是從哪裡流向哪裡?(四)公務人員職組職系修正後,人員流動的型態有什麼變化?(五)年金改革前後,公務人員退休行為如何改變?(六)警察人員採雙軌考試取才,不同背景人員的職涯表現和發展有無差異?
這幾篇文章,有些著重在現象的觀察,有些則是制度變遷前後或制度差異下的比較。它們共同的重點,就是把數字分析得更透澈,作為現在或未來政策探究的基礎。不過這裡必須強調,並不是統計做出來,所有的答案就跟著出來;因為統計的執行並非全無限制,統計的結果也需要人事部門與用人機關合作,進行更深入、專業的解讀。
這些客觀數據會有來自各方不同角度的詮釋,在解讀這些數據時也必須注意,任何制度所蘊含的價值都有一體兩面。例如:現職人員重考讓個人有更多選擇,但所屬機關或單位也因此必須面對留才課題;人員流動可能影響機關人力穩定性,但可能也有助於個人成長和通才歷練;退休速度減緩雖影響內部升遷速度,但也有助於整體的人力維繫和經驗傳承。綜言之,對於這些數據的解讀需要有更寬闊的視野,在決策時也要仔細權衡究竟何者是利弊得失。
在此謹感謝施能傑教授所帶領的跨校研究團隊,包括本期作者群蔡秀涓、黃婉玲、賴怡樺、林俞君等多位學者的貢獻,也感謝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賴昆祺代理處長和同仁的跨界相助。未來考試院還會循著這樣的合作模式,在宛如金山銀山的資料庫中挖掘更多事實,希望能協助打造出理性也務實的決策討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