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發行機關:考試院
  • 發行人:劉建忻
  • 創刊日期:2021年1月29日
  • 發行機關:考試院
  • 發行人:劉建忻
  • 創刊日期:2021年1月29日

第24期

突破思考框架,彈性調整考科

劉建忻 論壇發行人

「高普考減科」一直是個不容易處理的議題。在上(12)屆考試院,考選部曾於106、108年兩度闖關,但都因各種疑慮和反對意見,被擱置再議,其原因牽涉到幾個觀念的拉鋸,例如「現行筆試為主、考科眾多的考選模式,是否為最佳選才方法?」、「考試選才究竟是追求專才還是通才?」另一方面,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也對減科抱持歧見。這種種糾結,使得這項擬案在考試院琢磨、蹉跎多年,難以定論。

不過到了本(13)屆,高普考減科案在考試院內部、和考選與用人機關之間,已逐漸取得共識,原因不外乎:(一)用人機關逐漸體認到,許多考科欠缺實用價值;(二)強調「通才培育」推動職組職系整併後,考科過多已顯不合時宜;(三)人才競逐日趨激烈,政府徵才模式必須縮小與民間的巨大差異。

除了整體環境的演變促進了共識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思考是,唯有降低筆試科目數,目前的「單一筆試取才」模式才有邁向「多元考試方式」的空間。因此本期我們以「高普考減科,優化考試制度的起點」為題,邀請長期關心國家考試改革的公共行政學者共同來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暨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在第一篇文章中,明確指出考試科目調整的四大優勢:吸引優秀年輕世代、簡併重疊或不合時宜科目、提升命題閱卷品質以及預留未來多元評量空間。她也強調,並非筆試科目多才能挑選到優秀人才,考對科目、出對試題更是「慧眼識英雄」的關鍵。

第二篇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董祥開副教授,以通過高普考的現職公務人員為對象,調查他們對當初考試專業科目的看法,哪些科目能夠實際運用在工作上?又有哪些科目欠缺實益?實證研究的結果,呼應了本次考選部減科擬案的規劃。

第三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呂育誠教授的文章,則是強調減科後的配套:技術面應優化分數評定與計算方式,實質面應精進命題內容與考試型式配比,策略面則應藉此評估多元考試方法及其他考試減科的推動。簡言之,減列科目是一個起點,但後續優化考試制度,仍必須投入更多努力。

對於專業考科多寡的爭論,其他主要國家是抱持著怎樣的觀點?第四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彭錦鵬副教授對此議題進行了跨國比較,指出其他國家普遍重視以「認知測驗」來評斷應考人的心理認知、學習能力、學習成果、以及人格特質,相較之下,我國文官考試中「工作知識測驗」(專業科目測驗)的比重相對過高。各國普遍採用的多階段考試及多元考試工具,頗有值得我國學習之處。

高普考減科過去推動不易,這次也並非沒有阻力。但我們希望各界能優先站在國家取才用人的角度來思考,如何使國家文官考試更符合「適才適所」的目標、如何吸引優秀人才願意透過國考投入公共服務的行列,才是考選制度改革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