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考試(簡稱國考)大分為公務人員考試和專技人員考試兩大類,前者屬性是任用考、後者為資格考。以2020年為例,公務人員考試共設501類科、共有25萬多人報考,專技人員考試共設113類科、共有16萬多人報考,兩大類考試均各將相關類科合併在10次舉辦,因此該年度共舉辦了20次國考;2021年度則預定舉辦19次。歷來旨在為國舉才、選賢與能的國考,其公平性和公正性普受社會各界肯定與信任。
2020年1月,我國增列COVID-19為法定傳染病、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出現第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國考正式加入面對疫情危機,確保安全和提升品質的行列。本文做一概述。
壹、應變:確保防疫安全和維護國考的公平與公正
每年20次左右、主要以分區借用學校當試場方式辦理的國考,因應疫情的應變情形,可大分為下列兩大階段概述:
第一階段:疫情第三級警戒前(2020年1月-2021年5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避免集會群聚感染,於2020年3月上旬公布「公眾集會因應指引」,建議集會活動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針對6項指標進行風險評估,若評估活動性質具有較高風險,建議應延期或取消,或改以其他方式辦理。
國考主政機關考選部配合上述因應指引,編訂出《國家考試防疫作業手冊》,本階段的國考在遵循防疫作業手冊所訂作業程序和注意事項下,各項考試均如期舉行、順利完成。
第二階段—疫情第三級警戒後(2021年5月之後)
COVID-19疫情發展到2021年中,由於本土疫情升溫,行政院先於5月15日宣布雙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自該日起至28日升級成第三級警戒,須遵守9大防疫指引;接著於5月19宣布自該日起至28日止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6月7日再更新為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並將9大防疫指引擴展為11項相關措施。6月23日宣布全國再同步維持疫情三級警戒至7月12日止;6月23日宣布同步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並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
因為國考有大量人員移動、集會,也大量借用教育學習場域當試場。因此,截至2021年7月20日,2021年度原預定在5月15日之後舉行的國考有14次已做考試日期的調整(部分只做微調),5月15日至7月21日兩個多月之間無任何國考之舉行。由於國考攸關人民職涯發展和公、私部門各領域的人力增補,在7月下旬疫情緩解初期,國考由部分醫事相關人員考試開始,採取類科分梯舉行、延長考試天數、增加試場數量等策略,以有效調降試區人流及試場內人數的方式恢復舉行,而考試的防疫應變計畫及防疫作業手冊均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核備。
計畫既要落實也要調適。以上第一階段應變是在原規劃的考試期日內調適相關防疫措施,第二階段應變是強化防疫措施以及把調整考試日期也納為防疫的調適措施之一,目的均在穩健確保防疫安全和維護國考的公平與公正。
貳、提升:借重數位轉型等策略提升國考品質
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固然在摧殘人類,但也激發動盪和創新。例如,結合現場工作和遠距工作的混合工作(hybrid work)模式,以及招募者和求職者借重數位科技互動的虛擬招募(virtual recruitment,含求職者能力評估),都正在成為人力資源(或人才發展)的新常態(new normal)。任何組織或機制遭遇疫情等緊急事件需要應變,並從事件中學到經驗、創新轉型,以持續提升品質、轉禍為福。而轉型既需借鑑外界所長和體察內部環境,也需醞釀獨到見解。
國際上公、私部門人才甄選方法的效度已被陸續驗證,例如認知能力和其他方法(如誠信測驗、結構化口試和工作樣本測驗)的組合評估被驗證具有甚高效度,而且這些測驗均可線上評估。又如美國聯邦許多機構的公務人員招募已採用線上填答的職業問卷(occupational questionnaire),取代傳統的紙筆考試。
上述虛擬招募和線上評估因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服務更多人員,所以雖然需要額外軟硬體及人力的投資,但長程投資報酬率高。其效益也包含招募和甄選之平等、多元與包容(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EDI)程度的提升。因此,轉化選才方法和借重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DT)是提升國考品質的必要和亟需策略。尤其國考應考人正從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末期出生的「Y世代」轉換到1990年代末期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Z世代」,Z世代將會比Y和X世代更熟悉網路、手機和社群媒體等科技產品或程序。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考選部就一直在加強國考的多元化和數位化。例如,就數位化而言,持續推動中的有網路報名數位化、國考試務數位化、電腦閱卷作業、題庫整合資訊系統、資安風險評估及防護、國考AI應用方案、國考測驗題及申論題電腦化測驗。由於COVID-19的衝擊,疫情及後疫情期間需要優先推動的數位轉型至少有八項,並可大分為應考人等國考利害關係人可顯而易見的外顯類以及相對的內隱類如下:
一、外顯類
1.擴大電腦化測驗:擴大線上作答的類科(目前大多數類科測驗題仍採鉛筆劃記、電腦讀卡模式)和題型(使由測驗題擴大到含有文字乃至圖片、照片、聲音、動畫和影片的申論題與情境題)。
2.建置視訊口試:在高標準的身分驗證程序下,以視訊方式執行遠距口試。
3.發展應用程式:針對國考利害關係人的期望和業務需求,持續維護現有應用程式及開發新的應用程式(如試題難易度預測程式、電腦輔助評分程式)。
二、內隱類
1.採行居家閱卷:由現場閱卷改採透過線上居家閱卷。
2.提升資安防護:增強國考整體資安防護及個資管理與保護能力。
3.充實硬體設備:針對上述變革及未來發展的需求,充實相關的數位科技等硬體設備。
4.增強人力及能力:透過激勵、訓練等方式增強所有人員和數位科技通力協作的意願與能力、並增補必要的數位科技和試題發展人力,以及進行必要的委外協作。
5.寬籌所需經費:寬籌推動上述數位轉型項目所需的經費。
上述外顯類和內隱類分別像冰山的水面上部分和水面下部分,兩部分是一體和互為表裡的。而各類之下的項目及其整體的願景與目標、由現況到願景與目標的落差與環境分析、以及彌平落差之策略與行動方案的研擬,都將呈現在國考數位轉型發展及推動計畫中。希望在計畫撰擬中和定案後,更能凝聚共識和匯集力量以及獲得經費等資源的支持,使國考更能滿足利害關係人的期望、更能經濟有效地選賢與能。(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